近日,動物科技學院蜜蜂研究團隊在《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中科院JCR一區,昆蟲學國際TOP期刊)發表“Transgenerational accumulation of methylome changes discovered in commercially reared honey bee (Apis mellifera) queens” 研究論文。江西農業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我校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專業博士研究生易瑤和青年教師何旭江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我校曾志將教授為論文唯一通訊作者。
蜂王是蜂群中的核心。蜂王的質量優劣不僅直接關系到蜂群群勢的強弱以及產量的高低,而且可能與“蜂群衰竭失調病”(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簡稱CCD)相關。影響蜂王質量因素很多,包括卵的大小、幼蟲日齡、營養條件、育王方法、發育空間等。有關蜂王發育的分子機理也是一個熱門領域。自2006年以來,CCD造成了全球蜂群數量下降,引起了全球植物授粉危機。
近十年來,曾志將教授團隊圍繞蜂王發育質量的科學問題開展了系統研究,已在《Current Biology》、《Molecular Ecology》、《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Insect Science》、《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ysiology A》、《Frontiers in Genetics》、《Apidologie》、《Naturwissenschaften》、《Journal of Apicultural Research》、《Scientific Reports》、《PLOS One》、《American Bee Journal》、《中國農業科學》、《昆蟲學報》等學術刊物發表十多篇研究論文。曾志將教授團隊研究最新研究發現:在養蜂生產中,長期人工移蟲培育蜂王,會引起蜂王DNA甲基化水平發生累代效應,從而造成蜂王質量下降。這是首次發現蜂王發育DNA甲基化累代效應,這一研究結果為優質蜂王培育和CCD防控提供了全新思路。
供稿:動科院 審核:游金明